從沙去九宮格地“駝城”到塞上“明珠”_中國網

新華社西安6月14日電(記者姜辰蓉 付瑞霞 邵瑞)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有著“駝城”之稱。幾十年來,榆林堅持植樹造林、防沙治沙。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榆林綠色版圖不斷擴大,一座生態宜居小班教學的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穩定的重要基地。
  今日的榆林,天朗氣清,曾經“沙進人退”的局面已得到歷史性扭轉。榆林卻再次吹響了黃河“幾字彎”治理攻堅戰的號角。榆林神木市位于陜西黃河“幾字彎”地帶,這里黃河一級支流窟野河和禿尾河流經的區域河岸兩側山勢陡峭、土層稀薄。
  今年5月,記者走進榆林神木市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試點工程張家墕作業區,看到當地正在對窟野河和禿尾河流域的裸露山體進行植樹瑜伽教室造林。在工作人員的熟練操作下,無人機往返訪談山峁間,將側柏苗精準投送到造林點。
  “通過采用壘石坑和鑿石時租空間坑的方式,我們成功解決了土層薄的難題。同時,我們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先將溝底的水引到蓄水池,再通過輸水管將蓄水池里的水輸送到造林點,確保了樹木的成活率。”神木市林草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任會軍說。
  榆林歷史上長期被風沙困擾。“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壓,房埋沙里頭”“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這些歌謠,是當地“沙害”的寫照。
  為改變當地生態,1950年4月陜西省政府制定了“營造陜北防沙林帶”的規劃,隨后允許承包國營和集體的荒沙、荒坡地。統計顯示,榆林累計有44萬戶農民承包“五荒地”900多萬畝,涌現出不少治沙造林大戶。
  地面的“治沙大軍”一寸寸推進的同時,科技工作者們把目光投向了天空。“榆林在全國首創飛播技術,篩選出適宜飛播并具備抗風蝕、耐沙埋、生長快、自繁力強等特性的踏郎、花棒、白沙蒿等植物種子。個人空間”陜西省林業科學院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說,“榆林共有600多萬畝沙地通過飛播技術得到治理。這一技術還從榆林向全國沙區推廣,大幅提高了我國防沙治沙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在傳承“治沙精神”的基礎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思路,先后開展“三年植綠大行動”“全面治理荒沙行動”“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等造林綠化活動,建立起城鎮、道路、礦區等生態防護林體系,生態環境再次得到提升。
  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經過持續治理,榆林的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現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1701.5萬畝,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萬畝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60%。陜西也因此成為我國第一個“拴牢”流沙的省份。
  鎮北臺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紅山之巔,是長城線上最為宏大的觀察指揮所,有“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歷史上這座高臺四面是無垠的黃沙,幾乎被流沙掩埋。
  如今從這座“萬里長城第一臺”眺望,四周一片郁郁蔥蔥,6萬畝樟子松等常綠樹木組成的主要“方陣”,拱衛著鎮北臺,其間點綴、渲染著各種花草、灌木和其他樹種。高臺登臨宛若綠海行舟,美景引來如織游客。 (下轉5版)
  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讓榆林成為我國能源保供的重要基地。幾十年生態治理的成效,為榆林產業發展持續向九宮格“新”向“綠”奠定了堅實基礎。
  榆林市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榆林全市新能源裝機達到1429.5萬千瓦,占聚會電力總裝機的33.2%,新能源發電量232.8億度見證。同時,榆林獲批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碳捕集利用示范,多個項目已建成投運。
  “榆林將持續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我們計劃‘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達到2800萬千瓦以上。”榆林市發改委工作人員胡濱說,“我們將加速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供應地。”
  如今,一棵棵油松、側柏樹苗,匯集成綠色方陣,浸染在陜北大地。榆林,這顆冉冉升起的塞上“明珠”,正升騰起向綠發展的澎湃動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