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b08700843e09.80127552.
甲骨文百人談
甲骨文里暗藏的夏商文明新證
包養網——專訪中國國度博物館研討員李維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杜軍 郭歌
12月14日,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舉行的“商都講壇”上,中國國度博物館研討員李維明以“‘鄭亳說’與‘夏文明’文字新證”為題,率領上百名聽眾一同探尋“鄭亳說”與“夏文明”背后暗藏的奧妙。講座停止后,李維明接收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作為中國夏商周時代考古學文明的研討者,李維明用鄭州二里崗遺址出土的牛肋骨刻辭力證鄭州商城為商代第一都,同時經由過程對鄭州新密黃寨遺址出土的卜骨字符的研討,為尋覓夏文明供給了新的線索。
一字證亳都
20世紀50年月初期,考古任務者先在鄭州二里崗一帶發明了商代遺存,1955年又發明并確認了鄭州商城遺址。1959年,郭沫若來此考核后,揮毫寫下“鄭州又藍玉華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和離奇,但除此之外,她根本無法解釋自己現在的處境。是一殷墟包養網推薦”,代表了那時學術界對鄭州商文明遺存的熟悉。
跟著考古的深刻,鄭州商城發明了表裡城墻和年夜型宮殿,鑄銅、制骨、制陶等手產業作坊,年夜型青銅方鼎、玉器、象牙器、金器、甲骨文等高規格遺存,顯示這里是早于安陽殷墟的一座王都。
李維明先容,關于鄭州商城是商代中期城址仍是商代晚期城址、是仲丁隞都仍是成湯亳都的題目,學術會商非常熱鬧。盡管“亳都說”舉出鄭州出土的戰國“亳”字陶文的證據,但也有學者提出,戰國文字不克不及證實商代這里名“亳”。
那么,鄭州商代遺址中出沒出土過相似甲骨文的文字資料呢?
1953年4月,在二里崗考古挖掘工地,有一位名叫張建中的考古任務職員采集到一片牛肋骨,長7.3厘米,寬3.8厘米,厚0.3厘米,下面刻有成行的文字。有名文字學家陳夢家以為屬于“習刻”甲骨,共10個字短期包養,時期包養能夠屬于殷墟時代。這一熟悉,不只在那時簡直成為定論,並且影響至今。
“由于二里崗甜心花園沒有發明殷墟時代的文明遺存,所以揣度,這片牛肋骨刻辭不成能屬于殷墟時代。20世紀70年月末,鄒衡師長教師以為這片甲骨屬于商代後期。”李維明說。
這片甲骨究竟是包養留言板不是10個字?李維明停止了當真查對,發明至多應殘存有1包養網1個字,分屬兩條卜辭:“……又乇土羊。包養俱樂部乙丑貞,及孚,七月。”與其他釋文最年夜的分歧,就是補識出了一個“乇”字。由于這片牛骨刻辭上呈現的“又乇土”同于安陽殷墟甲骨文中的“又亳土”,是以可以揣度二里崗這個早商甲骨文“乇”字,是晚商甲骨文“亳”的晚期寫法。
李維明說,鄭州商代晚期甲骨文的“乇”,與東周時代陶文、金文“乇”“宅”“亳”構成“乇”聲地名鏈,判明鄭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都。
斷定鄭州商城為商湯都包養價格ptt乇(亳)的主要學術意義在于,鄭州商城遺址成為夏商分界的界標,為切磋更早的夏文明供給了基本。
一字為尋“夏”供給新線索
中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現代文獻記錄商王朝之前有一個夏王朝,以西漢時代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錄最為具體,記有夏王世系和年夜致連接的史事。
商代二里崗文明之前的文明,被考古界定名為“二里頭文明”,定名地是偃師二里頭遺址。顛末考古挖掘研討,二里頭遺址發明的宮城、宮殿,多網格布局,鑄銅、制骨、制陶、制玉作坊,青銅器、玉器、原始瓷、象牙器等高規格文明遺存,顯示出一代王生氣象。二里頭遺址被考古界定為夏代早期國都。
但也有學者以為,二里頭文明迄今沒有發明文字,更沒有發明與夏人有關的“夏”字,所以二里頭文明是夏文明的不雅點還需求尋覓那時的文字證據。
李維明說:“我已經梳理過二里頭文明的骨刻字符,搜集到偃師二里頭、新密黃寨、澠池鄭窯、方城八里橋等遺址出土的二里頭文明牛、羊、豬骨刻辭,共5件。刻辭以雙字符居多,也有3個字符的。由于二里頭文明骨刻字符具有必定多少數字,與鄭州二里崗早商文明骨刻辭、安陽殷墟晚商文明骨刻辭,在卜骨材質、施灼、應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組成會心字刻辭等特征上構成承接,據此判定,二包養俱樂部里頭文明骨刻辭性質應該屬于甲骨文字。包養網站”
李維明在研討河南新密黃寨遺址出土的一件二里頭文明占卜用牛肩胛骨時,發明上有兩個字符。李維明隨后對這件卜骨上左邊的字符停止反復察看,并與具有相類構字要素的商代卜辭、兩周金文停止比擬,似與凸顯“目”“止”的“夏”字構成聯絡接觸。據此猜測,此字似可隸定為“夏”字。“對于這個字的釋讀和熟悉,還需求接收將來考古發明二里頭文明甲骨文新資料的查驗。”李維明說。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若包養網何加年夜對甲骨文的闡釋研討,使其代代相傳、施展更年夜的影響力?
李維明說:“文字是中漢文明的組成要素及主要包養價格載體,應包養網當加年夜對甲骨文的宣揚。同時,古文字專家、考古學家都應當積極舉動起來,從分歧的角度處理特定的汗青題目,宣揚闡釋中漢文明。”
“字”源其說
甲骨文中有“冬至”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東寶
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再過幾天,我們就會迎來夏季的第四個骨氣——冬至。
前人對冬至很器重,冬至是一個較年夜的節日,有“冬至年夜如年”的說法。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能否有“冬至”一詞呢?讓我們到甲骨文中往尋覓謎底吧。
“在甲骨文中,‘至’字作,像箭矢形顛倒,且在箭鏃部位加一短橫,意為射中目的,以此來表現‘達到’的意思。”古文字學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年夜學講師武亞帥告知記者,在商人的時序不雅念中,只要春、秋兩季,并沒有夏、冬兩季。
武亞帥先容,“冬”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說明為“四時盡包養網比較也。從仌從夂。夂,古文終字”。“夂”在包養俱樂部甲骨文中作,像繩索兩頭打結,表現終結,這是“終”字的表意初文。
在兩周金文中,“夂”字作 、 、 、諸形,后出處于讀音附近,假借為夏季之“冬”,而表現終結的字形加上了糸旁,這般一來,“冬”和“終”兩個字就各有所用了。
由於冬天是一個時節且氣象嚴寒,故又在字形上增添意符“日”或許冰(仌),分辨作、,后一類字形至隸書階段作,這也就是楷書“冬”的字形來歷。
“而在商代甲骨文中并沒有‘冬’這個詞, 也僅用來表現‘終’。是以,在商代的文字體系中沒有‘冬至’一詞。”武亞帥說。
東南年夜學傳授韓養平易近在《冬至別號考》一文中先容包養站長,冬至來源長遠,從文字記載來看,初名“日短”。這一稱號在先秦著作《尚書·堯典》中留下了記載。
發佈留言